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化工原理A-2》:强化学生中心发展理念,聚焦工程思政案例教学





课程简介



《化工原理A-2》属于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中的专业基础课,每年面向600名左右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课。2019年我校的《化工原理A-2》课程引进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SPOC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运行了2学期,并于2020年被评为天津市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建设课程。



工程思政案例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是从基础理论课向工程专业课过渡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门课程的任务。SPOC课程该如何建设?如何实现金课的“两性一度”?课程思政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如何有机融合?是摆在教学团队面前的问题。课程团队转换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转换到“以学为中心”。我们建设了“工程思政案例库”,通过布置案例讨论的任务,引导学生在交互和协作中引发更多的交流和思考,促进深层次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塑造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加强文化自信、践行绿色发展观等育人元素巧妙地融合在案例教学中。以下以干燥单元操作的案例讨论课为例,介绍具体的做法,其教学实施流程为:


案例教学实施的流程



01
课前环节


在案例讨论课前两周,向学生发布工程思政案例教学分组学习讨论任务清单,如下表所示。这些任务充分体现了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同时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把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固体干燥工程思政案例教学分组任务清单


02
课中环节


在评价学生线上知识学习效果的前提下,以工程思政案例教学为中心,通过一个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试差计算干燥过程湿空气的湿球温度的计算题,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分组讨论后,在案例教学现场完成“生讲师评、生生互评“的教学评价。教师评分占60%,学生评分占40%。教师点评是案例教学课的点睛之笔。既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要引导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主动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本次案例讨论课达到了如下5种产出成果:运用原理(湿空气性质)解决问题(易吸湿的物料包装时空气湿度调节)的能力,培养了逻辑思辨的科学素养;通过揭示和分析工程试差法的算法逻辑与数学迭代法的差异,引导学生应用不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分析湿空气性质与大气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践行绿色发展观;通过分析白露节气与湿空气性质的关系挖掘课程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文化自信;通过讨论惰氛干燥具体流程,提出“安全化工”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工程人员工作中的执业能力和安全意识,培养工程人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及职业素养。


案例教学现场完成“生讲师评、生生互评“的教学评价,并计入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03
课后环节


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整理后提交到线上作业区,通过学生互评,让案例教学分组讨论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落实到每一位学生,以巩固学习效果,提升学习能力。






三、学生学习成果

令教师欣慰的是,不少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如下图为学生搜索到的惰氛干燥的流程。该流程采用氮气作为干燥介质,安全无爆炸风险,90%的含苯氮气不经冷却直接循环利用,仅将10%的干燥介质洗涤进行溶剂回收,同时降低了系统加热公用工程和冷却公用工程的用量,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学生作品展示






四、学生的满意度

完成吸收案例后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大多数同学对于案例教学的满意度较高,有13.8%的同学认为“案例教学收获很大”,有55.2%的同学认为“收获还不错”。

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问卷反馈






五、结束语

在线学习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义,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基于工程思政案例库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在交互和协作中引发更多的交流和思考,促进深层次的学习。通过对知识点的有序重构,针对性设计不同案例,体现课程创新性;通过对案例的重重筛选,逻辑性组织多层次案例,体现课程高阶性;通过对案例的有效布置,提高性引导完成案例展示,体现课程挑战度。在具体工程案例中针对性融入价值观培养、思维方式拓展、家国情怀培养、传统文化学习,绿色发展及复杂工程问题思考等元素,最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设计环节,及筛选-布置-展示的实践环节中,完成时时有思政,处处在育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最终达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
















图文来源:化工与材料学院

编辑:王静

审校:李瑞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